上海的冬阳斜斜切进飘窗,李可佳膝头摊开第20本手账时,2024年6月夹在新疆篇的薰衣草干花「扑簌簌」落进掌心——紫色花穗蜷曲着,还带着喀什老茶馆的「馕坑热气」。骆梓淇把投影仪支架支在窗边,3万张照片的缩略图在白墙上流动,像把过去两年走过的山河湖海,都酿成了「可触摸的味觉电影」。
一、手账里的「时光碎屑」
第一本手账的纸页间,烤包子的「火焰纹插画」边缘泛着浅黄——那是喀什老茶馆的馕坑火塘熏染的痕迹。李可佳指尖划过文字:「2024.6.17,爷爷把刚出炉的烤包子掰给我,酥皮掉在围裙上,他说『丫头,包子要配着馕坑的热乎气吃』。」那时她蹲在馕坑旁,看爷爷用铁钩把包子从坑壁上取下,羊油混着洋葱的香气裹着热气扑来,烤包子底部的焦壳「咔嚓」裂开,油汁滴在炭灰里,腾起「滋滋」的响。
翻到甘肃篇,瓜田的沙粒还嵌在纸页缝隙里——2024年7月的敦煌,她蹲在滚烫的沙地上,怀里抱着比脸大的哈密瓜,刀刃切开时,橙红的瓜瓤「噗」地裂开,汁水顺着指缝滴在「吃瓜日记」的插画旁:「瓜农大叔说,瓜藤要绕着沙枣树长,吸收了枣香的瓜,甜里带点『戈壁的粗粝』。」旁边贴着张糖纸大小的瓜干,至今还能尝到「阳光晒透的蜜甜」。
最鲜活的是福建泉州篇——手账里夹着片蟳埔女的簪花,绢布做的缅栀花边缘泛着淡蓝,那是跟着阿嫂学包润饼时,插在发间的「味觉装饰」。文字旁画着透薄的饼皮:「2024.11.3,骆梓淇抓拍时,阳光穿过我举着的饼皮,在脸上投下渔网般的光斑,阿嫂说『润饼要薄如纸,才能裹住泉州的『古早味』——胡萝卜丝的甜、海蛎的鲜、花生碎的香,全在这层皮里打了个结。』」
二、投影仪里的「味觉蒙太奇」
白墙上的照片开始流动,第一帧是甘肃敦煌的瓜田——18岁的李可佳穿着红裙蹲在瓜堆里,哈密瓜的绿皮映着她嘴角的瓜汁,身后木架上的瓜干被晒成「半透明的金」,风穿过晒架的缝隙,把「戈壁的热」和「瓜香」一起揉进了镜头。骆梓淇的拍摄笔记里写着:「快门按下时,她忽然抬头笑,睫毛上沾着颗瓜籽,像给『甜』添了个『沙粒的注脚』。」
镜头切到福建泉州的润饼摊——蟳埔女阿嫂戴着「头顶花园」,手把手教李可佳擀饼皮,骆梓淇举着相机趴在桌上,捕捉到「阳光穿过饼皮落在阿嫂银簪上」的瞬间:饼皮边缘的褶皱里,包着炒得喷香的「润饼菜」,胡萝卜丝的橙、荷兰豆的绿、海蛎的银,在薄如蝉翼的饼皮里「若隐若现」,像给泉州的「海味山珍」,裹了层「时光的纱」。
贵州黔东南的酸汤铺里,苗族阿姐的木勺正往他们碗里添汤——红亮的酸汤冒着热气,木姜子的「清新」混着「米酸的发酵香」涌出来,李可佳举着颗新鲜木姜子对镜头笑,身后吊脚楼的飞檐下,晒着成串的红辣椒,风一吹,辣椒串「哗啦哗啦」响,和酸汤的「咕嘟」声,成了「黔东南的味觉bGm」。骆梓淇的镜头里,阿姐手腕的银镯子碰在碗沿上,「叮铃」一声,惊起了浮在汤面的木姜子花。
三、拍立得里的「味觉特写」
当投影仪定格在云南大理的拍立得,李可佳忽然凑近——照片里的自己穿着白族扎染上衣,头发别着朵刚摘的玫瑰,手里举着刚出炉的鲜花饼,饼皮的裂纹里渗出「酒红色的玫瑰酱」,骆梓淇穿着同款扎染衬衫在旁边比耶,背后是大理古城的「青瓦白墙」,墙缝里长着的多肉植物,正把影子投在两人肩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