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平内患,邓绥崩(2 / 2)

</p>

</p>

</p>

</p>

</p>

</p>

也正是因为如此。</p>

为了此次出征,顾熙可谓大造声势。</p>

甚至兵峰未至,便已经到了天下皆知的地步。</p>

顾熙如今的威名,可不是凭空而来的。</p>

当年他北上一举打穿南匈奴鲜卑乌桓联军的战绩可摆在那里。</p>

这种人心上的攻势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的。</p>

先零王朝本就是诸羌部落联合。</p>

当听闻这个消息之时,几乎瞬间大乱。</p>

大汉的强盛早已刻进了他们的心里。</p>

本就脆弱的联盟在这一刻起,彻底崩散。</p>

随着辅政狼莫被人刺杀,先零王朝的结局便已然注定。</p>

一个个部落相继来降。</p>

大汉的神威竟隐隐有了昔年之势,四方蛮夷皆臣服,三辅之地的羌患,彻底解决!</p>

——元初六年。</p>

西南夷各部落不满大汉,越嶲郡夷人首领封联合周边各部落,集体反叛,甚至还攻陷了几个县,杀官夺民。</p>

顾熙亲率大军前往平叛。</p>

他依旧是利用着大汉的大势,于人心上给予打击。</p>

一边于暗中拉拢各个部族,一边同叛军主力作战。</p>

这是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战争。</p>

除非有那种真正如铁桶一般的死盟,不然的话要想完全避免掉顾熙的攻心之策是完全不可能的。</p>

尤其是如今的大汉早已恢复了过来。</p>

无论是从兵力也好,亦或是装备也罢,大汉将士都不是这些夷民能够比得了的。</p>

在经过一场大战之后。</p>

汉军大胜,斩首近两万余人。</p>

反叛的三十六个民族皆降。</p>

顾熙于益州制定了新的政策,调整朝廷对夷民的制度,减少赋税,并行羁縻政策收揽人心。</p>

他就像是一个修补匠一般。</p>

想要趁着这个机会,将大汉因为这些年天灾所出现的漏洞全都堵上。</p>

然而,世事难料。</p>

就于元初九年,洛阳送来的消息还是让顾熙不得不停下脚步。</p>

——邓绥患病了。</p>

其实这也算是正常现象。</p>

自顾熙当初北上之后,邓绥便已经兼顾起了赈灾之事。</p>

哪怕顾熙已经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。</p>

但这却也注定是一件极为耗费心血之事。</p>

邓绥早就已经有了如顾熙一般的问题。</p>

只要听到灾情便通宵无法入睡。</p>

这一系列对心血的消耗,如今自然是要付出代价。</p>

此事对大汉的影响极大。</p>

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刘祜。</p>

但又有谁不知邓绥与顾熙才是掌权之人?</p>

而且最关键的是,邓绥可不是什么都靠着顾熙的。</p>

于赈灾、兴教育、推学术等等一系列上,邓绥都有着自己的建树。</p>

她的突然暴病。</p>

于大汉而言,同帝王无异!</p>

洛阳,长乐宫。</p>

顾熙心急如焚,匆匆走进宫殿。</p>

原本殿内的声声呜咽,在他踏入的瞬间戛然而止。</p>

百官们下意识地为他让出一条道路。</p>

“太傅。”</p>

为首的刘祜满脸哀伤,见到顾熙归来,仿佛看到了希望,连忙迎上前去,“母后她”</p>

“太傅.”未等刘祜说完,邓绥那虚弱的声音便传了出来。</p>

此时的她脸色苍白。</p>

整个人仿佛就只剩下了一口气一般。</p>

顾熙快步走到她身边,看着邓绥,不禁深深叹了口气,轻声说道:“太后,臣来了。”</p>

“太傅.”</p>

邓绥艰难地转过头,看向顾熙,原本黯淡无神的眼神,渐渐恢复了些许光彩。</p>

并没有半点对于死亡的畏惧,反倒是笑了笑,道:</p>

“能在临终之前,再见太傅一面,朕心安矣。”</p>

顾熙苦涩笑了笑,问道:“太后可还有何交代?”</p>

“太傅,朕临朝至今,如何啊?”</p>

邓绥紧紧盯着顾熙,目光中满是期待,仿佛顾熙的回答,已超越了病痛带来的折磨。</p>

顾熙也没料到邓绥竟然会说这个问题。</p>

他沉默片刻,旋即无比认真地说道:“昔年孝和皇帝在世之时,便与臣言,太后有大丈夫之性。”</p>

“如今看来,孝和皇帝慧眼识珠。”</p>

“太后不仅仅是大丈夫,亦有大圣的风范。”</p>

顾熙的表情极为严肃,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真诚。</p>

闻言,邓绥的脸上笑容更甚,“能得太傅如此评价,朕知足了。”</p>

她的声音虽微弱,却透着一丝欣慰,“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。”</p>

“昔年刚刚入宫之时,不敢有半点逾越,生怕触怒阴氏。”</p>

“甚至就连孝和皇帝立我为后,我都需要不断辞让。”</p>

“后临朝称制,更是艰难。”</p>

“不敢以万乘之国为儿戏,上求不欺天愧对先帝,下求不违背民意有负本心。”</p>

“好在有太傅相助。”</p>

“能让朕有脸面前去见孝和皇帝。”</p>

说着,她再一次看向了顾熙,眼神忽地愈发有神了起来,“太傅,朕时不久矣。”</p>

“大汉,拜托了!”</p>

顾熙紧紧的盯着邓绥,脸上悲伤之色渐浓。</p>

此时此刻,与昔年刘肇临终时的场景,竟是如此相似。</p>

岁月终究是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人。</p>

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,何等的雄心壮志。</p>

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。</p>

看着邓绥那灼灼的眼神,顾熙深深的吸了口气,旋即认真的点了点头:</p>

“臣,领命。”</p>

闻言,似乎就像是了结了心愿一般,邓太后的瞳孔忽地散开。</p>

整个人的眼睛也在这一瞬间渐渐合了起来。</p>

“母后!!!”</p>

伴随着刘祜的一声大喊,群臣纷纷跪下,那一声声哭泣之声亦是在这一刹那响了起来。</p>

元初九年三月癸巳。</p>

摄政太后邓绥崩世于长乐宫。</p>

谥和熹皇后。</p>

意为有功安人曰熹,与和帝同葬于顺陵。</p>

下葬之日,群臣百官陪位,黄门鼓吹三通,鸣钟鼓,天子举哀。.</p>

——————</p>

“元初九年三月,太后邓绥崩。</p>

后临朝十六载,不矜权位,与太傅顾熙共襄国事。</p>

时天行乖戾,水旱频仍,十载不绝;</p>

边关狼烟四起,匈奴犯塞,羌戎扰境;</p>

中原寇盗如猬毛,州郡骚然。</p>

后每闻黎元饥馑,辄中夜推枕,绕室彷徨,彻旦不寐。</p>

乃罢琼林之宴,减尚方之供,斥椒房珠翠充赈资,躬率六宫食粝衣素。</p>

由是德泽布于寰宇,流民得归田亩,虽黄潦赤地而仓廪不空,卒使海内复安,岁登丰穰。”</p>

——《后汉书.皇后纪》</p>
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