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大灾袭来,再次操控(求月票)(1 / 2)

大灾袭来,再次操控(求月票)

大灾袭来,再次操控(求月票)</p>

事情的发展并未出乎顾易的预料;</p>

天下时局或会有变,但冥冥之中的天灾却早已注定。.</p>

炎兴十六年;</p>

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大汉的发展戛然而止。</p>

——冀州、兖州、三辅;</p>

多地的旱灾仿佛是按下了暂停键,让大汉勇往无前的势头突然便停滞了下来。</p>

当然,这种程度上的旱灾虽然能够影响到大汉。</p>

但还不足以致命。</p>

有着诸葛亮、张华、羊祜等一众人在朝;</p>

在加上大汉当前的底蕴,以及吏治上的清明。</p>

赈灾工作进行的十分平稳。</p>

这场灾害没有对大汉造成半点的影响,光是动用于各方的粮仓便足以平定,四方丝毫不乱。</p>

但事情的发展自然是不会如此简单。</p>

在原本历史之中。</p>

乱世的精彩与混乱隐去了当时天灾的事实。</p>

但东汉末年人口的大规模衰减,天灾仍是其中不可免去的主要原因之一。</p>

就在炎兴十七年;</p>

——大灾持续,甚至还蔓延到了更多的州郡。</p>

兖州、三辅旱灾未止;江东之地连日阴雨,终是使得长江决堤,爆发了大洪水。</p>

这一次的天灾终是对大汉造成了威胁。</p>

封建王朝的国力哪怕在怎么强盛。</p>

但在生产力的限制之下,这种接连不断且蔓延极广的灾害仍是足以致命。</p>

最关键的是——</p>

大汉这些年来的人口大规模增长,更是让这次天灾的难民多了不知道多少。</p>

但如今大汉庙堂上这些人的能力也不是吹出来的。</p>

昔年顾熙赈灾的例子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范本。</p>

虽然时移世易,当前的局势相比于当初已经完全变了。</p>

但对于这些有才能的人而言。</p>

他们完全可以根据顾熙昔年赈灾时所用的一切,来制定出更为适合现在的方略。</p>

开仓平定粮价;</p>

利用大汉这些年来的底蕴稳住大局。</p>

甚至更是采用了汉武帝时期以工代赈的方案,在一边救济灾民的同时一边赈灾。</p>

诸葛亮并没有选择修改制度。</p>

虽然在这种局势之下,修改那些个利民的制度会让朝廷减少很大的压力。</p>

但当一个制度已经彻底实行下去后,再突然取消就会面对人心上的离散。</p>

稳住人心亦是赈灾上最为严峻的一个要素。</p>

只要人心不散。</p>

那灾害所能够造成的影响,便不足以彻底影响到社稷的核心。</p>

这一年的艰难远超前年。</p>

诸葛亮就像是成为了当初的顾熙一般,日夜都在担忧着赈灾之事。</p>

顾氏第七代子弟更是纷纷赶往四方,一边紧盯着赈灾具体细节的同时,一边利用顾氏的影响来稳定民心。</p>

保证大汉的根本不出现大乱。</p>

也好在如今的大汉正在冉冉升起之时。</p>

若是换做桓灵时期;</p>

这种灾害所带来的反噬绝对瞬间便会立刻冲散大汉的一切。</p>

诸葛亮下令百官节俭。</p>

甚至就连刘禅这个平日里不问朝政的皇帝都受到了影响,效仿起了大汉历代仁慈的先帝,起到了表率作用。</p>

这一年虽然过得极为艰难。</p>

但在大汉的底蕴之下,四方的局势仍是没有出现大乱。</p>

不过对于这天灾到底还会不会持续下去,所有人的态度都是十分谨慎。</p>

有人建议刘禅应该效仿顾熙于洛水河畔举行祭祀;</p>

甚至是要改元。</p>

不过诸葛亮却回绝了这个提议。</p>

毕竟这是安抚人心上的招数。</p>

若是行祭改元之后,天灾仍旧如此,那这一直不散的人心定会动摇。</p>

这才是诸葛亮目前最为担忧的情况。</p>

对于诸葛亮。</p>

刘禅现在可谓是言听计从,自是不会有什么意见。</p>

而事情也并未出乎诸葛亮的预料;</p>

——炎兴十八年。</p>

天灾继续。</p>

这一年的天灾规模虽然与十七年时相差不大,但经历过两年的消耗之后,相同规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却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。</p>

朝野巨变。</p>

一股难以想象的阴霾逐渐降临在了大汉头上。</p>

持续三年的天灾唤醒了所有人内心深处的记忆;</p>

那是听先辈传下来的记忆——和熹皇后邓绥时期所经历的天灾!</p>

饶是再怎么稳定的人心,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会受到影响。</p>

这种影响甚至都蔓延到了朝堂之上。</p>

原本大汉的朝堂一片欣欣向荣,所有人都渴望着能够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伟业。</p>

但现在——所有人都想着该如何安稳的渡过此次的天灾。</p>

邓绥时期的天灾可不仅仅只有百姓们知道。</p>

他们这些个读书人对于当初那一场大劫难所造成的影响,则是更加的心知肚明。</p>

虽然没有人愿意相信那种灾害会重新降临九州。</p>

但他们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。</p>

局势愈发严峻。</p>

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整个大汉的方略,废除掉激励生育的策略,并同时减少边军的开销。</p>

——重启军屯之策。</p>

军屯之策是一把双刃剑。</p>

此策在天下稳定之后便已经被顾琛废除掉了。</p>

因为四方镇守将军的权力本就不低,将粮草之事交至于人,则是更加考验四方将军们的忠心。</p>

也好在当前的四方将军们都是顾琛所培养出来的精锐。</p>

对大汉;对顾琛;</p>

这些人的忠心还是可以值得人放心的。</p>

边疆稳定,军心不散。</p>

那便可以保证整个大汉的基本盘。</p>

对此,自是不会有人在意。</p>

真正让百姓们在乎的是废除的鼓励生育之策。</p>

其实这也是诸葛亮无奈的选择。</p>

这个举措要在正常年间,便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。</p>

但是在这种大灾之年。</p>

终是有人会选择为了生存而多多生子,来减少赋税,甚至包括那些没有受灾之地的百姓都会如此。</p>

大汉的赋税已经算是极低了。</p>

诸葛亮必须要避免这种行为成为常态。</p>

随着此事传开,天下各地对此非议不断。</p>

大汉的民心瞬间便浮动了起来。</p>

因为对于百姓们而言,朝廷此举便足以说明朝廷已经有些入不敷出了。</p>

不得已——</p>

诸葛亮在一边赈灾的情况下,只得上奏让刘禅改元。</p>

改元确实是一个好主意。</p>

在百姓们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之前,此举能大大增加百姓们面对天灾时的自信心。</p>

炎兴十八年,七月;</p>

刘禅于洛阳宣布改元“延康”。</p>

寓意——大汉繁荣持续。</p>

其实对于百姓们而言,他们自然是期待着刘禅能够于洛水祭祀。</p>

谶纬迷信始终都是宽抚人心最好用的办法。</p>

但这是朝廷的最后一道保险。</p>

以诸葛亮的性格,就不可能拿民心来赌。</p>

若是祭祀之后天灾仍旧不断,百姓们只会觉着大汉丧事了天命,这是大汉不可承受之重。</p>

他绝不会轻易冒险。</p>

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