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身镇国,海贸发展(求月票)
根本就没有人会料到,在如今这个冉冉升起的大唐王朝之中,短短几年之内,竟然会有两个皇帝接连崩殂。</p>
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征兆。</p>
总会让人想起很多前例来,就比如前汉同样也是如此。</p>
随后前汉便经历了一番极大的动荡,最后由盛转衰,进而灭亡。</p>
不过唯一的好事就是——</p>
前汉有顾熙,而如今的大唐则是有顾靖。</p>
而相比于顾熙,顾靖手中更是攥着太宗皇帝的圣旨,这既是隐患也是保障。</p>
最起码——</p>
前汉之事是不可能在当前的大唐重现的。</p>
顾靖完全就接过了朝政。</p>
没办法,李隆基的年龄实在太小了,顾靖必须要接下这个重担。</p>
顾靖已经在不觉间成为了大唐的定海神针。</p>
也唯有他能服众。</p>
能够将其他人的心思全都压下去。</p>
这是顾靖必须要做的!</p>
值得一提的是,顾靖并未修改李弘的年号,只是如同往常一般,调节四方之事,向整个天下都摆明了自己的态度。</p>
——他就是暂掌天下,在等待李隆基成长!</p>
对此,并没有任何人感到意外。</p>
到了如今,顾氏的名号已经不需要其他东西去证明了。</p>
也正是因为如此,大唐的内部并没有出现任何的混乱,至少在朝堂之内仍是保持住了相对的平衡。</p>
但那种不安感却仍是笼罩在整个大唐朝堂之上。</p>
没办法——</p>
顾靖确实已经老了。</p>
而反观李隆基仍是那种嗷嗷待哺的年纪,这又岂能不让这群老狐狸多想?</p>
顾靖同样也明白这一点。</p>
作为一个真正的权谋家,甭说对于各方的大臣,甚至就连皇宫之中的人,他都没有给予绝对的信任。</p>
而是十分不符礼节的将李隆基养在了冠军侯府内。</p>
换做任何一个人,此举都会迎来极大的非议,甚至就连顾氏都不能完全免于这一点。</p>
但顾靖对此却是毫不在意。</p>
他是无懈可击的。</p>
但李隆基太脆弱了,不管任何人心生歹念,李隆基都可能会出现问题。</p>
若是李隆基真的出现了问题</p>
为了皇位,当前的平衡就一定会被打破,若届时顾靖的身体再出现问题,那一切可便再也无法回头了。</p>
群臣们对此极为的在乎,皆是以礼节大义等各种问题谏言着此事。</p>
又有谁愿意看到顾氏一直如此?</p>
皇帝自幼生活在冠军侯府。</p>
那他将来对于顾氏的感情得到什么地步?</p>
这大唐,真的还有他们的出路嘛?</p>
所有人都不得不考虑这件事,来干涉此事。</p>
但让顾靖没料到的是——</p>
武则天竟然在这种时候选择帮他,包括李弘的皇后裴氏同样也选择站在了顾靖这边,为此事证名。</p>
两人虽然手中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。</p>
可她们一个是太皇太后,一个是太后,这种影响同样也是无法完全抹去的。</p>
而此事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被定了下来。</p>
时间匆匆而逝。</p>
顾靖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革,仍是在延续着这些年来所形成的惯例,让整个大唐都保持在前进的道路之上。</p>
一个个顾氏子弟相继走入了御史台。</p>
并从御史台而去向各地。</p>
这同样也是顾靖被迫做出的选择,面对才能不足的家族子弟,顾靖不可能以私心将朝堂的重担交到他们身上。</p>
而这御史台便是他们最好的去处,在监察的同时亦是足矣为顾氏扬名。</p>
到了如今,几乎所有人都已经默认御史台乃是顾氏的专属了。</p>
这就是名声与大环境的作用。</p>
并不是因为顾靖如今的权势太高,只是因为顾氏数百年来的名声与这御史台的作用吻合。</p>
御史台确实权重。</p>
若不是顾氏掌控的话,绝对会引起朝堂的一阵腥风血雨。</p>
对于当前的大唐而言,将御史台交给顾氏,绝对是最好的安排。</p>
这是所有人都公认的现实。</p>
在朝局稳定的情况之下,各项制度的实行亦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愈发全面,而同样带动的还有大唐的国力。</p>
当各项行业都在齐齐开花的时候,国力就是迎来飞速的发展。</p>
这是一定的!</p>
大安九年,各地沿海城市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程度。</p>
这绝对是极为惊人的变化。</p>
顾易记得很清楚,在原本的历史之中,九州?”</p>
“.”</p>
群臣各抒己见,整个殿内回荡着“民力”、“良机”、“法度”、“长远”等关键词。</p>
主张缓行者强调风险与秩序,力主速成者着眼机遇与国势,重视法度者则力求必须要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做好限制。</p>
争论虽烈,却无一人出于私心,皆是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。</p>
这就是如今的大唐。</p>
哪怕相互之间有着些许的争斗,但在大是大非之时则必须要一致对外,如若不然也无法走到这一步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