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5章 策论惊澜(1 / 2)

陈靖摇着折扇踱来,玄铁软鞭在袖中若隐若现。

\"瞧你握笔时手都在抖,莫不是被镇南王的气势吓破了胆?\"话虽刻薄,却特意侧身为他挡住穿堂风。

沈砚的青玉笔在指尖转出寒光,束发玉冠上的流苏随着步伐轻颤。他驻足时袖口露出旧伤疤痕,嗓音低沉如淬了冰:\"方才见你盯着题目出神,可是有了破局之策?\"

叶寒舟裹紧白狐裘从长廊尽头走来,苍白面容在暮色中几近透明:\"执笔时你咬破了嘴唇——这策论里,藏着见血的刀刃吧?\"

暮色浸透评卷阁时,三支朱笔同时悬停在七份策论上方。

吏部左侍郎王承佑指尖划过谢昭凛\"将士轮戍\"的策论,墨痕间依稀可见西域弯刀的锋芒:\"立论刚猛有余,却未虑及频繁换防易生哗变,终究是纸上谈兵。\"

翰林院侍讲李廷玉抚着花白长须,在沈星遥重划疆界的舆图批注处顿住。他蘸饱朱砂,在\"赤霄府金矿\"旁写下评语:\"巧则巧矣,然割裂藩镇辖地,无异于虎口夺食,恐激生祸乱。\"话音未落,扬州府尹杨弘济已嗤笑出声,手中的策论正是苏冉的\"互市养藩\"之策。

\"以财帛饲虎狼?\"

杨弘济重重将朱笔拍在案上,震得烛火摇晃,\"青州水师劫掠商船的血案犹在眼前,这等妇人之仁,妇人治国?\"

他忽然抓起周明远主张\"藩镇监察\"的奏折,冷笑更甚:\"藩镇豢养的私兵连御史台都敢截杀,指望他们自缚手脚?荒谬!\"

王承佑又翻开楚昭的\"质子入侍\"策论,朱砂笔尖悬在血线书写的字句上方,迟迟未落:\"此计虽险,却暗合太祖旧制......\"话音被李廷玉的咳嗽打断,老学士指着顾承渊的\"议会制衡\"之策,摇头叹息:\"藩王岂会甘心与人分权?不过是书生妄想。\"

最后一份姜若璃的水师改制策论摊开时,三人同时沉默。杨弘济用朱笔圈出\"双主官掣肘\"的建议,墨迹浓得发暗:\"看似精妙,实则埋下将相失和的祸根——这丫头,到底是年轻。\"烛火噼啪爆开,将七份策论上的朱批映得血红,恍若未卜的朝堂风云。

王承佑的朱笔移至沈砚的“藩镇谏院”策论,笔尖在“御史常驻藩地”处反复描摹,“此策贵在通达,以沟通破隔阂,然御史若被藩镇收买,谏院恐成虚设。”他微微摇头,朱砂在纸上洇出小小的晕染。

李廷玉展开叶寒舟的“戍边军功法”,苍老的手指抚过“赐田百亩,子孙免试入仕”的字迹,眼中泛起赞赏:“以重赏固军心,深谙驭下之道。唯边疆苦寒,百亩之田能否兑现,朝廷钱粮能否支撑,尚需斟酌。”话语间,将策论轻轻放下。

杨弘济抓起陈靖的“军垦分离”奏折,粗粝的手掌重重拍在案上:“这幽王世子果然有两把刷子!战时为兵,闲时为农,既保战力又省粮饷。但兵器刻徽、按季点检,藩王岂会轻易放权?”他浓眉紧皱,语气中带着几分激赏与忧虑。

最后,洛云舒的“藩镇度支院”策论摊开在三人面前。李廷玉抚须微笑:“洛小姐不愧是家学渊源,以官营之法管赋税,账目公示更是妙笔。”

王承佑却神色凝重,指着“朝廷派员共核”处:“藩王若抗命不遵,度支院便是一纸空文,终究少了雷霆手段。”三人目光交错,烛火摇曳间,评点之声时起时落,七份策论上的朱批,似已预示着朝堂的暗潮汹涌 。

观礼台上的鎏金兽首烛台将王承佑的影子拉得老长,他修长的手指悬在秦朗的策论上方,迟迟未敢落下。这是今天大比首轮的最后一场策论,关乎学子们的前程,也关乎大陈王朝的未来走向。

终于,指尖轻轻触到那素白的宣纸,墨迹未干的字迹带着淡淡的墨香。王承佑一目十行地扫视着,直到“推恩令”三个字撞入眼帘。他的瞳孔骤然收缩,握着朱笔的手不受控制地开始颤抖。朱红批注的笔锋在“推恩令”三字上剧烈晃动,仿佛那不是字,而是一团灼烧着的火焰。

冷汗顺着脊背滑进官服,凉意刺骨。王承佑踉跄着后退半步,身后的青瓷笔洗“啪”地一声倒地,碎瓷片四溅。